梁立军,浙江林学院青年教师, 2003年4月起受省科技厅委派任科技特派员奔赴欠发达地区,下驻泰顺县洲岭乡,2004年第一批任期期满后申请连派,至今仍活跃在泰顺的田间地头。带着上级的嘱托, 带着满怀的热情,带着一腔的赤诚,他犹如那金色的种子,在群山绿野播撒下了无尽希望,他的汗水滋润了一方的土地,足迹串起了山乡的希望……洲岭乡的广大干部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自己人”,一句“自己人”道出了所有的真谛。
请专家为洲岭苗木“把脉开方”
梁立军到任后,马上对所在乡镇的产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洲岭乡农村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调整,针对该处耕地面积少,但山上抛荒地面积较多适合播种育苗的特点,他制订出洲岭乡土树种苗木育苗的工作计划。
要想改变贫穷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观念,如何给农村带去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及新的生活方式,实现先进文化与农村传统文化的高位嫁接,梁立军深深思索着。他充分地发挥返乡务工青年的作用,和村民一起选拔出一支理念先进、具有科学知识的村干队伍,这批精干的青年成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同时,又大力发挥农业示范户的榜样作用,和村干一起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
在他的牵头奔走下,2003年5月,洲岭乡成立了以科技特派员为负责人,以乡林业站、农技站相关人员为实施人的乡土树木种苗项目小组,并邀请浙江林学院的资深专家出任项目专家组的成员。专家们多次深入调研,为该项目“把脉开方”,指导项目小组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先后举办了苗木栽培方面的讲座和培训班6期,培训240多人次。
为了拓展泰顺苗木销售窗口,他多次与温州、萧山等苗木公司洽谈,共同推进泰顺县乡土苗木产业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促成下,由“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苗木经营新形式应运而生了,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使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促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使销售率大大上升。至今,洲岭乡有乡土树种苗木基地20亩,主要品种有甜槠、东南石栎、南岭栲和苦槠等,共计14万株,推进了农村种植结构的变化,为农民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
水果玉米的“市场月老”
第一天试销的600斤被一抢而空,第二天卖掉3000斤轻轻松松,第三天4000斤仍然畅销,天气转冷玉米罢市仍然收购电话不断……这就是号称“水果玉米”的甜玉米销售情况。
2004年3月,在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梁立军带领贫困农户试种了58亩甜玉米后,从育苗到移栽,从6月早玉米面市到7月迟玉米收获,几个月间他常常蹲在玉米地里,给农户讲解栽培技术知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还指导农民利用播种时间、山地海拔不同等差异控制玉米的上市时间,达到增产增收目的。他还亲自带领几个头脑活络的农民乘坐装满玉米的拖拉机到罗阳、温州等地销售。梁立军讲,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玉米销售,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了解市场、走向市场、学会经营的本领,进而扩大甜玉米试种范围,增强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这位水果玉米的“市场月老”成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村民们尝到了靠科技致富的甜头,也懂得了如何去驾驭市场,村民们纷纷表示来年还要种甜玉米。
“梁老师很关心我们,经常来询问我们的生活状况和收成情况,给我们讲知识,讲科技,是个大好人啊!”朴实的言语道出了农民最真实的心。
梁立军急乡镇所急,急农民所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
梁立军说,当大学教师无论从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是乡里不能比的,但他还是选择当科技特派员来到农村,因为他自己也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清楚农民的想法和期盼。他说,自己要求连任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干些实事,不让才现生机的事业半途而废,让农民能够尝到科技的甜头。他给自己定下三个任务:发挥专业特长带领农民走出贫困;与所有科技特派员团结合作,互通信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富裕,共同提高;在派出单位与下驻单位之间搭建科技合作、科技服务的平台。“作为一个农村科技特派员,除了努力做好自己的科技扶贫项目外,还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急农民所急,忧农民所忧,为加快农村发展而努力!”他如是说,也如是做。
《教育信息报》 20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