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传来 通讯员 陈胜伟 吴思妙
这是泰顺县黄桥乡一片不平常的竹林,林间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3个大字:“邵博林”。这是乡亲们为纪念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林学院博士邵志鹏而在一片数十亩荒山上营造的。
春雨把山间的翠竹洗刷得纤尘不染,微风拂过,林间洒落点点晶莹的露珠,细细的竹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交汇成哀婉低回的曲调,它在轻声呼唤一个早逝的年轻生命。
(一)
2003年4月,年仅33岁的浙江林学院博士邵志鹏请缨到黄桥乡担任科技特派员。黄桥乡坐落在洞宫山脉深处,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2110元。
乡党委书记徐清雨回忆起初次见到邵志鹏的情形时仍然感慨万千:“个子矮矮的,长得又瘦又黑,穿得有点‘土’,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跟一个普通的村民没什么两样,跟我心目中的博士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
邵志鹏下派黄桥的第一天正好是星期六,乡干部都想趁周末好好“款待”这位“贵客”。可邵志鹏一放下行囊,就拽着几位留守的乡干部要到农民家里去看看。乡干部劝他先歇歇,他说:“我是来干事的,不了解情况怎么干?”
几天下来,邵志鹏跑遍了全乡17个自然村。农民缺什么、盼什么、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渐渐地,乡亲们都知道乡里来了一个热心肠的博士,他是来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乡干部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农民博士”。
“邵博”就以这样一种方式走入黄桥农民心中。
(二)
邵志鹏的老家湖北省浠水县也是个贫困县,父母没有给儿子多少物质财富,可勤劳、纯朴的本质,却一直渗透到邵志鹏的骨子里。“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来这里的使命就是帮助农民早日脱贫。”
在黄桥的日子里,乡亲们一双双渴望致富的眼睛常常让邵志鹏夜不能眠。苦苦思考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山上的竹林。黄桥乡有1.8万亩竹林,竹子卖得倒还好。然而让乡亲们烦恼的是,每年春天竹林里冒出来成千上万吨的竹笋却只能白白地烂在山上——竹笋的市场售价每千克不过0.4元,农民赚不了几个钱,而且当地购买力有限,还不一定卖得出去。
如果能办一家笋加工厂,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在浙江林学院,邵志鹏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看来,提升竹笋附加值的最佳选择是在深加工上做文章。
邵志鹏开始四处奔波:买设备、找资金、问专家、搞实验……黄桥没有实验设备,他就回到学校,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调制各种口味的竹笋制品。同事们说,邵志鹏一回学校,实验室里的灯总要亮到深夜;未婚妻埋怨说,自从与他认识以后只看过一场电影,谈恋爱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在实验室里给他打下手。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合作人、厂房、资金都已到位,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2003年12月31日,一个让黄桥乡农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邵志鹏来到已经选好的厂址,仔仔细细用皮尺再丈量了一次,核对了数据。几天前,他跟合作办厂的人说好了,下午一起到景宁一家笋加工企业考察,回来后,项目就可以上马了。
下午1时,邵志鹏和3个合伙人匆匆赶往景宁。
晚上9时左右,在考察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邵志鹏再也没能回到这片寄托着他与乡亲们共同梦想的地方。
这是2003年的最后一天,寒冬的霜花挂满黄桥的竹海,地底下的冬笋正拔节而长,望眼欲穿的乡亲们没能等到邵博回来。
幸存者陈先利说,如果当天晚上住在景宁就好了,可邵博坚持要走,因为他已经跟别人约好第二天安装生产设备,不能耽误。
乡干部说,其实过了元旦再办也不迟,竹笋还没长好。可邵博说,宁可让人等笋,也不能让笋等人。
乡亲们说,如果邵博回杭州领结婚证就好了。可邵博心中惦记着乡亲们,说自己的事情再等等没关系,如果厂子没办起来,春节也不回家。
这一晚,黄桥乡被一种巨大的悲伤笼罩着。乡亲们互相打听:邵博还活着吗?邵博还会回来吧?乡卫生院的郑昌胞听到噩耗,“整个人就软了”,全家人哭了一夜,他哽咽着说:我们就像失去了最亲的亲人。
(三)
郑昌胞是与邵志鹏打交道最多的几个人之一。黄桥境内有座水库,老郑和几个村民一起在水库里养鱼,可是每次水库开闸泄洪时,成群结队的鱼便随着洪水被冲出水库,老郑只能望鱼兴叹。
邵志鹏听说这事后,不假思索地就将这个难题应承下来。有人半信半疑地问:博士养鱼也行?他笑呵呵地回答:不行可以学,村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
第二天上午,邵志鹏到水库察看了地形,回来后马上开始打电话到处咨询,上网查资料,到外地水库“取经”,忙得不亦乐乎。后来,一位养鱼的行家建议他用渔网制作一张“水下篱笆”,把鱼拦住。在行家的授意下,他画了一张图纸,得到认可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丽水、金华等地去选购渔网。
一个夏天的傍晚,刚吃完晚饭的老郑正在院子里乘凉,满头大汗的邵志鹏迎面走来,开心地喊:事情办好了,明天一起去布渔网。喜出望外的老郑要给他烧几个好菜犒劳一番,没想到他却竟自到厨房里用开水泡了一碗剩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老郑至今还珍藏着邵志鹏亲手画的那张图纸。他一边抚摸着图纸上的字迹,一边喃喃地说,原来一直惦记着等鱼养大了挑几条大的烧给邵博吃,可他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水库的鲜鱼,就匆匆走了。
黄桥乡17个自然村有很多闲置土地,邵志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用什么办法能让乡亲们重新燃起对土地的希望呢?他到田里抓了几把泥土,带回学校进行土质分析,并请教了同事和一同下派的科技特派员,然后决定带领乡亲们种甜玉米。
种甜玉米不是自己的专业,邵志鹏花了几个星期时间先向懂行的人求教,接着又在乡里办了个免费的培训班“现学现卖”,还要来了一堆种子送到农民手中。
邵志鹏心里很清楚,老百姓总是讲实在的,如果玉米种起来了,不能卖出去,等于白忙活一场。为此,当玉米还在长苗的时候,他就开始一边四处联系销路,一边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开展甜玉米保鲜技术的研究。
而今,邵志鹏用来做实验的玉米还静静地躺在林学院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一年多了,这些玉米看上去还是很新鲜,金黄的颜色依旧惹人喜爱,仿佛还在等待主人回来检阅。
(四)
几位乡干部们在给邵志鹏整理遗物时不由地哭出了声:一些简单的衣服和日常用品,一摞书籍,几个用来作种子的玉米棒子,一张只有4000多元的存折,还有一叠没有报销的发票,数了数,有一两千元……
邵志鹏的俭朴与一心为公在黄桥乡家喻户晓。在黄桥乡的8个月里,他从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车旅费和一张发票,就连联系工作的电话,也是用自己的手机打的;为了乡里的几个项目,他经常到县城办事,住几十元一夜的旅馆,吃路边的小店;县科技局和扶贫办的几位干部一直想找机会招待一下这位省里来的科技特派员,但邵志鹏没有为他们“提供”过一次机会;炊事员陈美绿说,邵博下村回来时常常是晚上8时多了,吃的总是开水泡饭……
邵志鹏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要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人。”邵志鹏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去年6月,他被中共浙江省委追授为省优秀共产党员。
在黄桥,邵志鹏的努力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中止,乡里正以他的思路为基点,继续着毛竹、竹笋、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乡干部们说:“他的终点,会是我们新的起点。”
“邵博林”里,新叶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而“邵博”就是林间一抹永恒的绿色,是乡亲们脸上两行感动的泪、心中一盏温暖的灯。
《浙江日报》20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