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我就收到了宁波一家单位的录取通知书,该单位开出的年薪是4万元。多亏了同学为我提供的就业信息,才使我有机会获得这份工作。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红包。”浙江林学院园林专业学生小吴一到学校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班里的同学。
今年春节,虽然都已经是成年人,但是浙江林学院的学生却依然向他们的亲戚索要“红包”,他们称之为“就业红包”。所谓的“就业红包”其实就是亲戚朋友知道的就业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有关单位的招聘信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方面的信息,也包括有关专业的发展前景、毕业生求职注意事项等。
不仅毕业生利用寒假四处奔走要“就业红包”,林学院许多大二、大三的学生也开始向亲戚朋友、校友同学要求提供“就业红包”。通过一个假期的收集,获得“就业红包”后,毕业班的同学就将这些“红包”公布在网络校友录、学校论坛或者班级BBS上;非毕业班的同学一方面免费提供给即将毕业的学长,另一方面也从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行情。
在该校某非毕业班的班级论坛上,记者看到,类似的就业信息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350多个,就业指导、面试案例100多个,许多毕业班级的就业信息更是达到千个之多。按照每班30名学生计算,每个学生拥有可选择的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超过10条。
浙江林学院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张老师说,林学院的很多专业在社会上比较吃香,只是招聘单位和毕业生没有渠道实现相互沟通和了解,使得单位找不到人才、人才找不到单位。现在学生通过自己利用寒假收集就业信息,同时实现共享,使得人才与用人单位获得了相互认识的机会,从而为学生就业、用人单位招聘创造了一种新渠道。
《中国教育报》:20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