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我就收到了宁波一家单位的录取通知书,希望我能够尽快去上班。而且这家单位开出的年薪4万元,解决住宿问题。多亏了同学为我提供的‘就业红包’,使我有机会获得这份工作。”浙江林学院园林专业学生小吴一到学校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班里的同学。 今年春节,浙江林学院的学生都向他们的亲戚索要“红包”,这个“红包”和以前的压岁钱不同,他们称之为“就业红包”。所谓“就业红包”就是亲戚朋友了解到的就业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有关单位的招聘信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信息,也包括有关专业的发展前景、毕业生求职注意事项等。 不仅毕业生利用寒假四处奔走要“就业红包”,林学院许多大二大三的学生也向亲戚朋友、校友同学要求提供“就业红包”。通过一个假期的收集,获得“就业红包”后,毕业班的同学将这些“红包”公布在网络校友录、学校论坛或者班级BBS上;非毕业班的同学一方面免费提供给即将毕业的学长,另一方面也从中了解到了本专业的就业行情了。 “今年寒假我收到了21个‘就业红包’,我认为这比我收到21份压岁钱更加珍贵。”林学院应届毕业生朱得胜说:“一个寒假我们班级所有的同学累计收到了就业红包431个,这一定会为我以及我的同学就业带来帮助。” 在该校某非毕业班的班级论坛上,类似的各式各样的就业信息中提供的各类就业岗位就达到350多个,就业指导、面试案例100多个,许多毕业班级的就业信息达到千个之多,按照每班30名学生计算,每个学生拥有可选择的本专业的就业信息都超过10条。 “虽然我们也经常参加招聘会,但在招聘会上可能往往很难找到工作,相反我们自己收集的就业信息针对性都很强,更有实用性。我们把自己收集到的‘就业红包’拿出来资源共享,对我们专业没有用的就业信息很可能是其他专业需要的,同样其他专业学生收集的就业信息也许对我们很有用。通过资源共享,我们实现了双赢。”该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小丽,就是通过别人收集的“就业红包”顺利地在杭州一家服装公司找到了自己的“婆家”。 该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张老师说,林学院的很多专业在社会上都很吃香,只是招聘单位和毕业生没有渠道实现相互沟通和了解,使得单位找不到人才、人才找不到单位。现在学生通过自己利用寒假收集就业信息,同时实现共享,使得人才与用人单位获得了相互认识的机会,从而为学生就业、用人单位招聘创造了一种新渠道,使双方节约了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