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半岛网页版,半岛(中国)官方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浙江日报》:变“魔”为宝根治水葫芦
【发布日期: 2005-01-10】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本报讯 为了“清剿”水葫芦,人们可谓使尽了招数,办法各有利弊,水葫芦却难以赶尽杀绝。面对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人草大战”,能否换个思路,依靠科技,在实施有效控制的同时,将水葫芦变废为宝?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我省科研人员正在为此而努力。
省水利厅和浙江林学院的专家们,正在试图为水葫芦们竖起一道“植物屏障”。浙江林学院教授楼炉焕介绍说,他们于2004年5月起和省水利厅一起开展了“植物措施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在浅滩或者湖泊、河道两岸大规模种植斑茅等本地水生植物,是完全可行的,这不但可以净化水质,同时也可以防止水葫芦从岸边向水中央蔓延。
只要利用得当,水葫芦完全可以变废为宝。在海宁市,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的“水葫芦危害控制和综合利用项目”已于去年正式启动。科研人员开展了水葫芦综合利用的相关技术研究,利用水葫芦制成沼气、饲料、有机肥。
项目负责人之一、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剑波副教授介绍说,将水葫芦粉碎脱水后,加入到当地大型养殖场的粪便中后制成沼气,可以大大提高沼气的产氢量和质量。同时,水葫芦因在水中吸收了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因此将河泥和水葫芦堆在一起发酵、堆肥后,所制成的有机肥特别适合用作花木、果树、烟草、草皮的专用肥料。从成本上来讲,只需要打捞和加工费用,而制成的生态有机肥每吨售价可达400元左右,利润相当可观。

《浙江日报》:2005.1.5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