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学去旅游,到大学去接受科普教育,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在杭州市西郊,临安市城北正在崛起一座占地1866亩的新型大学城-----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将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象牙塔尖”,同时也是旅游胜地、科普基地。
9月15日,记者来到浙江林学院东湖新校区,放眼望去,这里不仅建设规模大,而且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党委书记陈敬佑欣喜地告诉记者,浙江林学院新校区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进行规划。校园环境要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规划不给后人留下不可修改的败笔,校区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力争经过3-5年的建设,建成建筑风格与色彩体现吴越文化内涵,植被、雕塑、道路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独具特色。
东湖校区不仅仅是一个高教园区,而且还是一个庞大的校园植物园。根据规划,将有2188种植物在校园内安家落户,植物种类比杭州植物园还多。校园的绿化面积达1152.5亩(含水体),绿地率61.8%。校园植物园按照克朗奎斯特(Croquest)系统进行排列布置,突出植物演化的科学内涵。整个校园将设木兰园、蔷薇园、牡丹园、山茶园等22个植物园区;每个园区强调种类多样化,尊重每种植物的生态要求,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木本与草本、乔木与灌木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性。对有特殊用途的植物或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植物单独设小区。中华水韭、天目铁木、伯乐树、百山祖冷杉、南方红豆杉等162种珍稀濒危植物将得到重点保护,校园成了名副其实的植物园,一个植物王国,一个巨大的园林。
为充分发挥新校区的科教、景观和科普功能,学校将面向社会开放,欢迎各界人士和普通市民参观旅游。同时,加大投入,筹建自然博物馆,开设多个展览馆和标本室,依靠林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将专家教授多年研究、精心制作的树木、竹类、土壤、昆虫、鸟类、果品标本展示出来,为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宣传“绿色浙江”理念,增强师生和游客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该校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数字化管理。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引种、定植和管理规范,开发了植物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将绿化树木的基本信息(树木编号、名称、种植地点、土壤情况和生长状况等)和影像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如果你想要了解某个树种的情况,只要输入树木编号,就能马上显示相关信息,迅速在校园内找到该树种,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贾中星 杨雨后 通讯员 胡祖吉)
(注:此文刊登在2002年9月17日《浙江科技报》头版头条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