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兰溪“三个代表”社会实践见闻
8月3日,我校13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生命科学院院长戴文圣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到兰溪市柏社乡里胡行政村的青枣园内,与农民一道实地考察研究枣树开花不坐果等疑难问题。一姓李的老农说:“保花疏果、治虫施肥,戴教授深入浅出,头头是道,有条不紊。平时连听都未听到过的果树管理新知识,这次在自家的枣园里学到了。这全靠浙江林学院的师生们,把讲台搬进了果园,把科技送到了地头。当今我们农民的福气真好啊!”
今年,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建设“绿色浙江”。7月18日,我校赴兰溪社会实践小组,带着铺盖,带着研究课题,深入山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学生们白天顶着炎炎烈日,上高山,下果园,调查研究,晚上与农民促膝交谈果树栽培技术。杨梅整形修剪,青枣保花坐果,大棚高山蔬菜秋季管理等,成了大学生们与农民交谈的热门话题。大学生们深入生活,帮助农民解难析疑,深受农民的欢迎。许多山区的农民,争着要把大学生接到自己家里去,农民们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一样,关心着大学生。
兰溪北乡拥有25公里的杨梅长廊。在这水果带中,杨梅、柿子、大栗、青枣等名特水果应有尽有。学习名优果林专业的李荣勇来到水果之乡马涧镇,一放下铺盖,就与镇林业专管员一起,来到马坞、蒋坞、仁塘等村的杨梅山上,实地了解。伞状的杨梅一片连着一片。一边看着杨梅,一边听着果农的反映。一位姓蒋的农民对他说,近几年,村里的杨梅个小,卖相不好,在市场上总比不过余姚杨梅。数量虽多,但在市场上卖不起价钱。李荣勇对果农说,首先应当对杨梅枝条进行修剪,施好肥,在坐果期内还必须进行疏果,更需要标准化管理。边说边与果农手把手地修剪起枝条:什么样的枝条要剪掉,什么样的枝条要保留。让在场的10多位农民心服口服,频频点头。在柏社乡参加社会实践的俞剑仝,白天冒着40℃的高温,与群众一起参加修复水毁工程,晚上与水阁、里胡等村的村民讨论研究枣树只开花不结果的原因。在朱家乡实践的戎栋珉,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园林规划知识,结合朱家乡三面环山的自然条件,提出将朱家乡建设为园林式乡镇的建议,引起了该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建议已上报有关部门,审议后将付诸实施。
到昨天,“绿色浙江”社会实践活动已进入尾声。20天的实践活动已然过去,同学们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从社会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农民对林业科技的渴望,在实践中碰到的如青枣开花不结果等问题,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更需要掌握一些解决的技能技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十分必要。”兰溪市水果品种较多,杨梅、大栗、大红柿、青枣等水果离标准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今后水果种植达不到标准化的要求,在国际水果市场上将会失去竞争力。整形修剪、保花疏果、后期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亟待提高。果农要增加水果产量,更应注意水果质量的提高,质好才能达到价优。今后,他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碰到的青枣开花不结果、杨梅大小年等问题带到学校里,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作进一步的研究,定把科技成果奉献给兰溪山区的果农们。
(刘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