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林学子看朱家乡拳头产品“大红柿”
朱家乡地处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效益农业才是山区人民的出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朱家乡人民的努力,“大红柿”脱颖而出。2000年被评为金华农产品金奖、2001年被评为兰溪市优质农产品金奖、中国浙江国际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一举走出了山村,奔向了世界。“大红柿”之乡也由此得名。
下乡挂职锻炼的我对朱家乡的大红柿所取得的成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大红柿”的一举成名感到好奇。带着这种好奇,我开始对大红柿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相关的领导。
抓住机遇 大展“柿”图
当时,全省开展了林业特色基地建设,加上省林业局颁布了《关于切实抓好林业特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住在穷山僻壤的朱家乡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和敏锐的洞察力,牢牢抓住了机遇,开始了“大红柿之乡”的道路。
朱家乡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合理调整和优化树种结构,积极推进本乡商品林的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为实现“优质、稳产、高效”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大红柿”的大规模生产带动了朱家乡各村的经济发展,使村民的收入明显提高。
良好环境 “柿”喜安居
朱家乡大红柿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柿子以色泽鲜艳、味甜、皮薄、核少等而远近闻名。
“大红柿”属涩柿类。该品种抗逆性强,耐瘠耐酸,对地势及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层较为深厚,持水排水能力良好,PH值在6—7.8的土壤为佳。朱家乡独特的地理环境,正适合柿树的生长。“大红柿”在朱家乡扎下了根,种植面积不断地扩大。这也不是偶然的,“大红柿”的祖先,早在明正德年间(约1510年)就已在这块宝地嫁接栽培了!
科技兴“柿” 统一管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红柿”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我校是浙江省唯一一所高等农林院校,她的支持使“大红柿”更加“红”了。我院的王百坡、戴文圣等专家、教授带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林业知识,亲自下乡指导,并与他们共组科技攻关小组,采用环剥、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综合配套营林措施,锻炼培养了一批林技干部,乡镇农技员及果农。
同时,朱家乡于2000弄4月20日成立了“朱家乡大红柿协会”,对大红柿进行统一管理,举办了培训班12期,请中高级职称授课5人次。协会于2000年11月1日向市工商局注册了“余粮山大红柿”商标,商标使用权由协会统一管理,统一印制包装,并采用编号供协会会员经营,保证了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对“大红柿”进行了科学化的管理,促进了“大红柿”经济的发展。
大红柿是优质果品,具有丰富的营养。其成熟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黄熟后分批采摘,经后熟,果色鲜红亮丽,果肉柔软爽口,风味香郁甘甜。经我院分析,其可溶性固形物占17.2%,总糖占15.53%,还原糖占12.13%,淀粉占0.94%,粗纤维占0.45%,是涩柿中淀粉含量极低,鲜食爽口宜人之品种。
有了以上条件,才有了今天的“大红柿之乡”,作为为“大红柿”做出过很大贡献的林学院的一名学生,能在这片热土上生活21天,为朱家乡人民贡献一点力量,感到十分自豪。我想,经过大家的努力,朱家乡的明天会更好。
(戎栋旻)